鈦被譽為是21世紀必將崛起的第三金屬,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21世紀初,我國鈦工業的發展十分緩慢,有時甚至停滯不前,始終遠遠落后于同時期發展鈦工業的美國、俄羅斯、日本、烏克蘭等。據相關數據統計,一直到2004年我國海綿鈦年產量依然在3000噸以下徘徊。
2005年后,我國鈦及鈦加工材在量上實現了飛躍,這得益于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步跟進,彰顯了鈦在社會文明進步中的地位與作用。尤其是近兩三年來,我國鈦工業發展已經從量的增長轉型到質的跟進,最典型的代表企業就是寶鈦集團與西部超導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鈦在“上天入海”的科技革命中得到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等國家領導的關切與重視。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鈦工業的發展已經注入了“國家印象”。
去年11月2日,C919大飛機正式下線,習近平、李克強分別發表重要講話,對致力于航空事業發展的科學家、科技隊伍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并希望再接再厲,永攀高峰。在C919大飛機鈦材的應用探索中,寶鈦集團、西部超導等鈦加工高新企業成為航空鈦材的探索者;遵義鈦業、朝陽金達、寶鈦華神、朝陽百盛、雙瑞萬基成為鈦材加工企業的優質原料供應商。鈦工業的“國家印象”在C919大飛機研發過程中顯現出來,顯示“國家印象”已經注入到我國航空事業,注入到“一代材料,一代飛機”的發展進程里。
如果說C919大飛機“上九天攬月”里融入了鈦工業的“國家印象”,融入了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那“下五洋捉鱉”的寶鈦4500米鈦合金深潛器則將鈦工業發展的“國家印象”融入進了蔚藍的大海中。
6月3日,習近平、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參觀主題為“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的“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時,來到了寶鈦集團研制的4500米載人鈦合金球艙前。習近平總書記撫摸著球艙,對該項目研制給予了充分肯定。隨后,李克強總理也對球殼研制給予了高度評價,并鼓勵和要求項目研制要向下潛的更深去努力。這就是鈦工業發展中的“國家印象”,更是國家領導人對鈦工業科技創新中的“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留下的極為深刻的印象。
鈦工業發展及應用的普及和宣傳一直在加大力度,但了解鈦為何物的百姓卻甚少,了解鈦有何廣泛用途的消費者更是鳳毛麟角。而鈦的宣傳力度、推廣力度總是顯得“事倍功半”,似乎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宣傳點、推廣點、普及點。C919大飛機、4500米深潛器注入的“國家印象”,注入的國家領導人親切關懷印象,無疑提升了助推我國鈦工業宣傳普及和推廣應用的發展平臺。這樣的大事件、大舉措對鈦工業的科學發展意義深遠,對鈦知識、鈦常識的宣傳普及同樣意義深遠。
C919大飛機和4500米深潛器的“國家印象”帶來了鈦產業發展的春風。行業協會、媒體、鈦企業不妨在難得的“國家印象”中借力發揮宣傳普及功效,借此助推科技創新,加深人們對鈦優異性能的印象,合力促進中國鈦工業科學、健康、創新的發展,從而在未來科技創新方面取得更大成就,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