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搭建的專供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交流展示的“互聯網+”平臺,自2016年2月5日上線開通后,一年間已有32項成果在網上交易,實現交易額6400多萬元,產生利潤1200多萬元,職工從中分享創新收益250多萬元。
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交流展示平臺主要包括:成果申報、成果展示、技術專利和交易推廣4個模塊,內容主要涉及裝置、工具、工藝、電器設備及其他等5大類,是金川集團借助互聯網,將廣大職工的巨大創新潛能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塑造“金川品牌”的重要舉措。目前平臺已實現內外網同時發布,廣大職工和用戶可以通過集團外部商務網站、內部企業門戶登錄和訪問,實現了職工創新網上交流、線上線下成果申報、內外部互通和成果的轉化推廣。
多年來,金川集團在注重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同時,把群眾性職工技術創新活動作為企業技術進步的基石,以“創造新工藝、開發新產品、推廣新技術、轉化新成果”為主要內容,動員廣大職工發揮聰明才智,立足崗位工作為公司發展與技術進步作出了應有貢獻。2009年以來,共完成職工技術創新成果7696項,先進操作法676項,合理化建議12839條,創造經濟效益12.4億多元。
公司設立了每年1000萬元的職工技術創新活動專項基金和每年100萬元的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成果獎勵資金。2014年公司修訂完善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獎勵辦法,增設了獎項,提高了標準。在評審表彰獎勵職工創新成果的基礎上,將職工創新業績納入職工的職業發展規劃,實行“創新成果積分制”,創新業績成為職工職位晉升的加分項,營造了“人人參與創新、時時都在創新、處處體現創新”的濃厚氛圍。
職工中涌現出一大批“工人發明家”和“創新能手”。他們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經濟技術指標、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緊盯每一道生產工藝,掌控每一臺生產設備,使職工技術創新活動體現在日常生產的每一個細節。全國勞動模范、銅冶煉廠技師彭明研究出電解聯動機組物料位移檢測技術,發明制作了陽極機組防護裝置、銅屑收集設備等裝置,降低了產品殘極率和加工成本。該創新項目獲16項專利,獲2014年中國有色行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礦區職工探索總結出礦山鑿巖爆破“375”先進操作法,單炮進尺由以前的1.77米提升至現在的2.5米,總進尺達到7.5米以上。應用后,一年增加效益488萬元。
“互聯網+創新平臺”引導職工出“金點子”、提合理化建議,參與崗位創新,為深化職工“雙創行動”提供了廣闊便捷的平臺。2016年,金川集團取得職工技術創新專利193項,占公司取得專利總數的52%。